欢迎访问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网站!
“找回来”,更要“防得住”!认知障碍老人防走失全指南
作者: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来源: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布时间:2025-09-18 08:41:43浏览:97

“姑娘,你看见我孩子了吗?我找不到家了……”

“妈,我就是你闺女啊,你是不是又把我忘了?”

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经常出现

大多数人往往认为

当出现反应迟缓、记性差等症状时

以为只是“年纪大了”

直到生活无法自理、迷路、不认识亲人时

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

这种疾病就是认知障碍

 

近年来,老年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全社会的关注。而认知功能障碍,已逐渐成为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。

中国老龄协会在2021年发布的《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》称,60岁及以上老人中认知障碍患者约有1507万,国外相关研究表明,30%的认知障碍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期间至少“出走”过一次。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《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》发布的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走失老年人约50万人平均每天约走失1370人,大多走失老年人患有有认知障碍。

认知功能障碍也被称为脑退化症或痴呆综合征,是指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出现异常或下降,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、视空间障碍、执行力障碍、计算力障碍及其他症状。这些症状不仅让老年人难以独立完成如购物、做饭、服药等基本生活事务,还使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也容易迷失方向,给老年人自身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,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

认知障碍老人走失行为与病程、疾病严重程度、年龄和性别等因素有关。在疾病早期,老年人会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产生定向障碍,随着疾病发展,即使在熟悉环境中也会迷路。

今天就和大家聊聊

如何预防“老小孩”走丢

 

提前“标记”:给患者一份“安全身份证”

这是预防走失的第一道防线,重点在“隐蔽性”和“易识别性”结合:

1.随身标识:选择防水、轻便的标识,如刻有姓名、家属联系电话的手环或胸牌,避免直接标注“认知障碍”等敏感字样,保护患者隐私。

2.衣物标记:在患者常穿衣物的内侧缝入写有信息的布条,或使用姓名贴熨烫在衣领、袖口等不易察觉的位置。

3.电子定位:若患者配合,可佩戴具备定位功能的手表或挂件,记得每天查看设备的电量是否充足,避免没电导致设备停用。

4.固定生活习惯:为患者制定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表,每天在相同时间进行起床、用餐、散步、休息等活动。在房间、卫生间、厨房等门口张贴醒目标识,使用大字体和鲜艳的颜色,帮助患者识别不同功能区域,避免频繁变动家中家具摆放和物品位。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建立熟悉感和安全感,减少焦虑情绪和走失冲动。

 

环境改造:打造“不容易迷路”的空间

通过环境调整减少患者走失诱因,同时降低外出风险:

1.居家清晰化:在客厅、卧室、卫生间门口张贴醒目的标识(如“卧室”“洗手间”+简单图案),保持家具摆放固定,避免频繁变动布局。

2.入户门改造:可以在大门上安装简易门禁,如需旋转或按压才能打开的把手或门磁报警/阻门器;门外侧可以加装监控设备。若患者有外出习惯,可在门后显眼位置放置“待办清单”,如“出门前请叫上家人”“出门有没有和家人说一声”等提示语,提醒其等待陪同。

3.熟悉周边环境:天气好时,每天固定时间陪患者在小区或附近散步,反复介绍标志性建筑(如便利店、公交站),帮助其建立空间记忆。

应急准备:做好“万一走失”的预案

提前准备能大幅缩短寻找时间,减少风险:

1.信息档案:准备1-2张患者近期正面照片,记录其身高、体重、常穿衣物颜色、基础疾病(如是否需服药)、近期活动轨迹,储存在手机相册和家庭群聊中。

2.联动求助:提前与小区物业、保安室、邻居联系,告知患者情况;若走失,第一时间联系社区居委会、派出所,并启动定位设备查看轨迹,如果无法定位,可以在周边3公里内的菜市场、公园、便利店等患者可能前往的场所寻找,联系社区调取监控

3.冷静沟通:患者回家后不要责备,避免指责话语,如:“你怎么又乱跑,别添乱了行不行。”,可用温和语气说“你回来啦,我们很担心你,下次出门叫上我好不好”,减少其焦虑感。仔细检查身体有无受伤,情绪是否平稳。不确定时建议送医院检查。

认知功能障碍患者“迷路”不是故意行为,而是疾病导致的能力下降。预防永远胜过寻找。需要家人耐心地照护、科学的方法,更需要家人的理解与陪伴——当我们用细致准备织起一张“安全网”,就能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里,安心度过每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