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完心脏彩超,不少人盯着报告上 “卵圆孔未闭” 的字样,满心疑惑:这究竟是什么情况?严不严重?需不需要治疗?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揭开卵圆孔未闭(PFO)的神秘面纱。
卵圆孔就像是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时,心脏上的一扇 “特殊小门”。在胎儿时期,由于无法通过肺部呼吸,而是依靠脐带获取氧气,这扇 “小门” 就发挥着关键作用,能让血液巧妙地绕过肺部,直接完成流通。正常情况下,当宝宝呱呱坠地,开始独立呼吸,这扇 “小门” 便会自行关闭。
然而,大约 25% 的人,这扇 “小门” 并没有完全闭合,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卵圆孔未闭(PFO) 。这种现象其实较为常见,它更像是心脏在发育过程中留下的一种 “小插曲”。
幸运的是,绝大多数存在卵圆孔未闭的人,终其一生都不会出现任何不适症状,它就像一个安静的 “旁观者”,默默存在于心脏之中。但在部分人群中,PFO 却可能成为潜伏的健康 “隐患”。
研究发现,PFO 与多种健康问题存在关联:不明原因的脑卒中(尤其好发于年轻人)、偏头痛(在部分患者身上表现明显)、潜水员易患的减压病,以及站立时出现的体位性缺氧等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那些没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常见卒中风险因素的人群里,PFO 很可能就是引发脑卒中的 “幕后黑手”。
许多人都是在体检过程中,或是医生检查心脏杂音时,偶然发现自己存在卵圆孔未闭的情况。若要进一步明确诊断,通常需要借助以下检查手段:心脏彩超(经食道超声检查的准确性更高)、造影检查,以及经颅多普勒气泡试验(该试验可检测是否存在血液 “漏流” 现象) 。
并非所有的卵圆孔未闭都需要进行治疗!如果只是在检查中偶然发现,平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,也未曾发生过脑卒中,一般无需特殊干预,定期进行复查即可。
但当出现以下情况时,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治疗:不明原因的年轻脑卒中患者;卵圆孔孔径较大,且存在明显的右向左血液分流;反复发生脑卒中,或是偏头痛症状严重,已经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 。此时,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病情,选择药物治疗或采用封堵术,将这扇未闭合的 “小门” 关闭。
PFO 封堵术是一项微创介入手术。手术过程中,医生会通过导管从腿部血管进入心脏,然后将一个 “伞状器械” 撑开,精准地封住卵圆孔。这项手术对身体的创伤较小,术后患者基本不会影响正常生活。大量临床案例表明,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,经过长期随访,其安全性也得到了充分验证。
卵圆孔未闭本质上并非一种疾病,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脏解剖现象;是否需要治疗,关键要看是否存在明显的血液 “漏流” 情况,以及是否引发过健康问题;对于年轻的脑卒中患者而言,排查卵圆孔未闭至关重要;定期随访、做好日常生活管理、尽量避免危险因素,这些对于维护心脏健康同样意义重大。
卵圆孔如同心脏上的一扇 “特殊小门”,对大多数人来说,它无声无息地陪伴一生;但在特定人群中,它却可能藏着引发卒中的 “关键钥匙”。面对卵圆孔未闭,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,进行合理的管理,既不必过度恐慌,也不能掉以轻心。如有相关疑问,建议前往心内科或神经内科门诊,让专业医生为您答疑解惑!